今年夏天辽宁男篮核心前锋张镇麟,转会加盟上海久事。这位26岁就手握三连冠荣誉的球员,将给上海男篮带来哪些改变,这是非常值得球迷期待的。然而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,他希望转会上海后,个人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突破,也希望面对更多挑战。
言外之意就是,他希望来到上海后,自己所承担任务与辽宁男篮不同,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和突破。
的确26岁正是篮球运动员最好的时光,当在一个地方达到一定高度后,未来恐怕很难再有突破。因此尝试换个工作环境,或许才是寻求突破的最佳选择。
此前他在辽宁男篮效力时,更多承担的是防守尖兵进攻端主打无球。这种球员的属性,在篮球运动中被称为“3D型球员”。从他转会上海男篮后的几场比赛来看,他正在尝试转型,从一名3D尖兵,改打持球大核。
但是从他在场上的发挥不难看出,得到了更多球权后,他的进攻效率明显下降。对阵浙江稠州的比赛,他全场13投只有3中。
我个人认为,张镇麟想从3D尖兵改为持球大核,需要面临两大难题。
第1个难题:自身缺乏持球终结能力
首先张镇麟对比赛的阅读能力,以及传球意识和支配球合理性,明显高于很多球员。这一点可能与辽宁男篮强调团队篮球有关,张镇麟效力辽宁队五年以来,这种团队意识已经深入骨髓。
这种团队意识的确很难形成,同时也是担任持球大核的必备技能,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不行。
想做持球大核,球员结合球能力才是核心,所谓结合球不仅运球要好,还要有运球之后直接投篮终结进攻的能力。
然而此前他在辽宁男篮时期,几乎无法用这种方式打球。球权大多数把握在赵继伟的手中,而他在进攻端扮演的是无球终结者。利用灵活的跑位,尝试在外线寻找空位三分的机会,并伺机向内些切入,最终接球后直接扣篮终结比赛。
不过最近几个赛季,张镇麟不仅更改了自己的投篮手型,还苦练持球能力。这些训练都反应出,他本人对改打持球核心的渴望。
做为一名身高2米08的球员,想要提升持球能力难度极大,尤其要提升合球后投篮出手的命中率,这一点张镇麟未来还得下苦功。
第2个难题:队友缺乏配合意识
一名球员不管是要转型,还是伤愈后找状态,都需要队友甘愿复出,牺牲自身球权给该球员更多机会。然而不客气的讲,上海男篮根本没有这样的球员。
张镇麟想当持球核心,就需要有辽宁男篮赵继伟那样,甘当绿叶牺牲球权的球员。但是纵观上海男篮,王哲林、李弘权、李天荣、刘礼嘉等球员,有一个是这种类型的球员吗?显然没有。
上海对阵浙江稠州的比赛,一次反击中张镇麟积极的奔跑已经出现空位。此时如果换成辽宁男篮的任何一名后卫,都必然会给他送出高抛,后者大概率完成空中接力暴扣。
然而上海队的李天荣,却选择了面对对方三名防守球员投出三分球,结果这次进攻以失败告终,白白浪费了张镇麟的快下。
这次反击只是一个缩影,因为纵观上海全队,也没有一名球员甘当绿叶。无论是王哲林或者李弘权、李天荣,他们都急于表现自己,根本不可能牺牲球权,为张镇麟转型牺牲表现自己的机会。
更何况上海队主要持球大核洛夫顿,目前没有归队,而擅长持球的古德温也同样没有回归。
这两人更加需要球权,张镇麟如果想转型,还要面对与外援竞争的压力。
目前通过这几场热身赛,转型后的张镇麟场均得分均在个位数。面对这种局面,球队主教练卢伟也在赛后采访中,直接指出张镇麟要害。
他表示:“还是要摆正位置,张镇麟毕竟去年受过大伤,上个赛季2也没打几场比赛。状态还需要调整,希望球迷能给他更多时间。同时他参加总决赛的经验非常宝贵,这是球队其他球员不具备的。”
卢伟指导的一番发言直指要害,不仅道出了伤病对张镇麟的影响,同时还为球员说话,希望张镇麟低迷的表现可以得到球迷的理解。
理性分析一个26岁的球员,其自身打球风格已经成型,想在这个年纪改变球风。张镇麟的面对的挑战,不仅是生理型身体的压力。更有外界舆论对他心理带来的压力。
上一篇:一水电站擅自排放淤泥致4万余尾鱼死亡 法院:判赔修复损失费268万元!
下一篇:没有了